2025年9月1日,大秀直播
“童心筑梦・文脉寻踪”暑期社会实践团的9名成员踏上了前往重庆市黔江区濯水古镇的实践调研之旅。车一驶入古镇,映入眼帘的是绵延不绝的青山和古色古香的小楼。在山清水秀的古镇里,成员们满怀激动走进黔江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,探寻其背后的文化脉络与传承发展现状。
濯水镇乡情陈列馆,馆内的展陈并非简单的物件堆砌,而是一部立体的黔江民族文化史:土家族四月八、苗族三月三等世代相传的传统节会活动在此鲜活呈现;濯水打叫的热闹声响仿佛穿透时空,让人窥见民俗庆典里的欢腾场景;高炉号子、南溪号子则以铿锵有力的韵律,将先辈们田间劳作、工坊协作的生动画面定格,每一句号子都是劳动人民与生活对话的印记,都是民族精神的口头传承。其中展馆中展示的濯水绿豆粉作为重庆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以大米、绿豆为主要原料,经“泡磨烙烫”四道工序精制而成,不仅味道独特,还可清热解暑。据了解,当地居民为让绿豆粉更有劲道,同样的价钱会多加二两绿豆,将诚信灌注在品质中。

随后,实践团走进了渝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馆。这里犹如一座非遗宝库,展示了竹编、木雕、龙凤花烛、西兰卡普、苗绣等各式各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。其中西兰卡普作为土家族织锦,以其独特的编织技艺,用深色锦线为经,五彩丝线为纬,全手工编织出精美图案,每一幅西兰卡普都仿佛在诉说着土家人民的历史故事。苗绣则以其细腻的针法、艳丽的色彩,将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美好向往融入其中。在民间文学与传统艺术展区,酉阳古歌、秀山民歌、土家面具阳戏、玩牛舞、摆手舞及秀山花灯、苗族羊马节等非遗项目集中亮相。不管是酉阳古歌以口耳相传承载神话与历史,还是秀山民歌用质朴旋律记录生产生活,以及土家面具阳戏凭独特造型与表演传递神秘韵味,亦或是玩牛舞、摆手舞借欢快舞姿抒发对生活的赞美与祈愿,都尽显黔江土苗风情。

实践团成员们还走上了“世界第一风雨廊桥”——濯水风雨廊桥,亲身体验这座古老建筑的魅力。风雨廊桥不仅是交通要道,更是黔江地区文化的象征。在桥上,成员们遇到一对来此旅游的母子,孩子正指着廊桥木柱上雕刻的西兰卡普纹样好奇提问,母亲看着手机上查阅的资料告诉孩子说:“这其实是土家族的织锦非遗,以前姑娘们会把这样的图案绣在背扇上。”这番对话让实践团成员眼前一亮,纷纷上前与母子交流,得知他们正是为了体验黔江非遗而来。


暮色中的濯水古镇为这场实践之旅画上句号。从绿豆粉里的“诚信匠心”,到西兰卡普中的民族智慧,再到风雨廊桥上的非遗对话,重大学子在巴渝村落间上完了一堂生动的思政课。未来,实践团将以新闻人视角,让更多巴渝非遗故事在新时代焕发光彩。
文字:许晴、聂祖嫄
图片:白秉瑞、田灏煜